首页 > 工业机器人

三成利润增量来自政府补贴,国产工业机器人繁荣只是假象?

来源:机器人创新生态2018.05.10阅读 5843

  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布局和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短缺的双重刺激下,我国机器人产业进入高速增长期。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国产工业机器人产量达13.1万台,同比大增81%。并且2018年也继续延续增长势头,1、2月份,国产工业机器人产量为18770台,累计同比增长25%。
  同时,根据国产工业机器人上市公司的2017年年报数据,新松机器人、埃斯顿、新时达、拓斯达、华中数控等国内领先的机器人企业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4.56亿元、10.79亿元、34.14亿元、7.64亿元和9.85亿元,分别实现净利润4.32亿元、9300万元、1.37亿元、1.38亿元和3287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前的中国工业机器人黄金发展期,主要受益的是以ABB、库卡、发那科、安川电机为代表的机器人行业全球四大家族等外资品牌。近年来,随着机器人本体及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的推进,成本降低(投资回收期缩短)、人工替代、进口替代的加速,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民族品牌龙头正在迎来黄金时代!


  国产机器人进入黄金五年
  据中泰证券预计,未来五年将是工业机器人持续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这背后的逻辑在于人工成本的持续上涨,以及机器人带来的产品质量稳定性。
  首先,与人力相比,工业机器人具有低成本、高效率以及24小时工作的特点。近年来,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我国制造业劳动力优势不显,制造业亟待向智能化转型,工业机器人呈现强劲发展的态势。
  考虑到机器人平均效率可以替代2名人工,可以24小时工作,目前机器人投资回收周期约为2年。
  除了成本优势,工业机器人普遍能达到低于 0.1 毫米的运动精度,且负载能力、稳定性、可靠均优于人力,不仅可以完成高强度精细工序,更能够保障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比如,采用机器人抛光,成品率可从87%提高到93%。
  机器人带来的产品质量稳定性,使得应用不断拓展。按下游应用分类,目前汽车制造电子产业,这两个对负载和精度要求较高的行业,工业机器人应用最为广泛。其他应用领域包括橡胶及塑料行业、铸造行业、食品行业等。
  价格优势不再,利润依靠补贴
  一直以来,国产工业机器人都是靠“性价比”从外资品牌的手中一点一点的拿回市场,这一招在十年前或许非常有效,因为当时工业机器人的平均售价在50万元左右,然而随着国产工业机器人带来的市场冲击,以及机器人制造成本快速下降,现在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的产品售价基本在15~20万元,埃夫特、埃斯顿等国产机器人价格略低于四大家族,经济型的纯国产机器人终端销售均价约8万元。
  国产工业机器人从低端起步,由于跟国外品牌价格差异较大,夺回了部分市场,然而由于国外品牌的工业机器人价格不断下探,压缩了国产工业机器人的报价空间,导致国产工业机器人企业利润进一步收窄。在高端市场迟迟无法突破的情况下,国产工业机器人企业的生存变得更难。
  新松机器人总裁曲道奎曾公开表示,虽然行业火爆,但是国内机器人企业仍然前路漫漫。中国巨大的市场却并未孕育出中国自有的可与工业机器人领域“四大家族”(发那科、安川、ABB和库卡)比拼的机器人企业。
  双环传动机械研究院院长张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考虑到进口关税、运输以及生产等成本,该研究院生产的减速机价格相较于国外进口的大概可以减少20%~30%。显然目前大部分国产机器人企业仍以组装和代加工为主,靠“性价比”而非核心技术来打开市场,处于产业链较低端的现状。
  招商证券统计数据显示,现阶段国内上市公司对政府补助依赖程度较高,以2016年为例,新松机器人、埃斯顿、拓斯达以及新时达四家上市公司的政府补助占净利润的比例高达30%。尽管2017年大部分机器人企业都实现了快速增长,但是部分企业利润基本来自于政府补贴。
  工信部统计的数据显示,我国涉及机器人生产的企业已逾800家,其中超过200家是机器人本体制造企业,大部分以组装和代加工为主,处于产业链低端,产业集中度低、总体规模小。而这些公司之所以可以存活很大程度上与政府目前热衷成立的各种产业园和各种形式的政府补贴有关。